- 孙引浩;
循环荷载作用下岩体稳定性是岩土工程领域颇受关注的交叉热点问题。通过开展不同加卸载速率下类岩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力学参数、破裂机制及疲劳损伤特征。结果表明,加卸载作用对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及疲劳寿命有显著影响,残余应变及疲劳寿命与加卸载速率呈线性负相关;加卸载作用对承载强度具有阶段性劣化特征,较低和较高加卸载速率下分别具有局部加速率效应和劣化作用;应力强化与疲劳损伤的竞争关系导致弹性模量呈阶段性演化,阶段应力分界点为17.29%σ_c和57.62%~86.43%σ_c,加卸载弹性模量与循环次数呈指数函数关系;破裂模式包括斜剪和张拉破裂,分形维数与加卸载速率呈对数函数关系;疲劳损伤值具有加速率效应,破裂时疲劳损伤与加卸载速率呈Logistic函数非线性关系。
2025年08期 No.38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王新平;江家明;韦征;宋瑞;吴送英;
基于小波包能量谱理论,对铁路无砟轨道扣件松脱影响进行仿真和试验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钢轨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探究钢轨的失效扣件松脱程度以及距离与钢轨动力响应间的规律,并构建扣件松脱识别指标RFL。结果表明:随着扣件失效程度增加,仿真模型中各工况小波节点能量比的最大值逐渐减少,而扣件松脱识别指标RFL值逐渐增加;仿真模型中扣件松脱识别指标RFL值随扣件失效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扣件松脱程度以及范围仿真与实测增长趋势相同。
2025年08期 No.389 6-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立;罗诗淇;陆正元;刘学军;
铁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和站区用地功能布局。以武汉、孝感、襄阳和汕头市23座铁路客站为案例,运用核密度分析和圈层分析等方法,探讨铁路客站站区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铁路客站站区产业空间分布呈现圈层和方位规律,并受城市规模和区位影响。靠近城市中心的站点POI数据集中,功能丰富;远离城市中心的站点POI数据分布于外圈层,以工业为主。特大城市POI分布均衡,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分布差异大。铁路客站站区产业设施分布呈现“内低外高”的圈层特征,餐饮、交通、科教、医疗等设施在外圈层达到峰值,而酒店设施在500~1 000 m范围内集中分布,不同类型设施的分布与城市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密切相关。
2025年08期 No.389 10-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倩倩;陆正元;罗诗淇;刘学军;
本文研究铁路客站周边人流和用地分布特征,选取武汉市、孝感市、襄阳市和汕头市23个铁路客站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热力数据和多源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活力等级铁路客站站区的人流分布与用地结构特征。研究发现,铁路客站站区的人流活力与城市功能布局、开发强度密切相关,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特征和等级差异。高活力站区人流密度高,功能混合度高,开发强度大;低活力站区人流密度低,功能以工业为主,开发强度低。研究结论可为铁路客站周边区域规划和发展提供支撑。
2025年08期 No.389 14-1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陶茂峰;
铁路客站周边地区应兼具交通枢纽和城市场所双重属性。本文基于节点-场所模型,以汕头市与襄阳市11个高铁站为例,评价二三线城市铁路客站与城市融合发展水平。结合现有研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对站区发展类型进行划分。研究发现,站区发展呈现区域差异性,针对不同发展状态的站区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过度发展区功能混合度低,应加强周边区域管理;场所价值过高区交通可达性不足,应优化交通体系;低度发展区发展水平低,需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2025年08期 No.389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龙;
为研究斜拉桥空间四肢宝石型索塔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温度效应及其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索塔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为充分考虑索塔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机制,将太阳辐射和气温两种不同因素按综合温度考虑,采用瞬态热分析方法,得到夏季一天日照及冬季降温19℃寒潮下索塔不同时刻温度场分布。在温度场分析基础上,基于热-力间接耦合分析,得到夏季日照及冬季降温19℃寒潮下索塔不同时刻的应力分布及空间变形。分析结果表明:日照温差下索塔外表面受压、内部受拉,最大主拉应力出现在中塔柱;寒潮作用下索塔外部受拉、内部受压,最大拉应力出现在下塔柱外表面角点处,局部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2025年08期 No.389 22-2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世东;
随我国城市交通快速发展,城市主干道桥梁提升工程日益增多。绍兴智慧快速路项目鉴湖大桥段采用主桥高架快速通行、辅桥与地面同高的分幅式引流设计形式。为保障绍兴市主干道通行顺畅,主桥拆建工程均需在已通行的辅桥之间组织施工,且主、辅桥之间仅1 m有效距离。本研究依托鉴湖大桥原位拆建施工,设计一种水域受限空间分体式龙门吊轨道基础,利用分体式龙门吊轨道架设大吨位跨桥龙门吊进行主桥原位拆建工程施工。为保障轨道基础稳定性,采用先进的液压振动锤进行钢管立柱插打形成稳固支撑体系;创新设计出贝雷梁六拼组合花架与Z字型钢水平分配梁形成可靠的轨道平面;利用空间架体结构巧妙分解龙门吊横移荷载,实现了大吨位跨墩龙门吊的平稳、高效运行,保障了施工安全。
2025年08期 No.389 26-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庆飞;
以某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铁路斜拉桥为项目背景,针对其采用的配置PBL剪力连接件的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界面,开展2组不同构造的推出试验,得到试件荷载-滑移曲线。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剥离T形肋与PBL剪力连接件对界面纵向受剪性能的贡献,提出相应的黏结-滑移本构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BL剪力连接件对组合界面滑动荷载的贡献率为24%,对极限承载力的贡献率为61%;所构建的本构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可准确预测新型组合界面黏结-滑移性能。
2025年08期 No.389 29-3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段大鸿;芦兴敏;包存文;薛春晓;
为评估HDPE板挡沙墙的防沙性能,以酒额铁路为工程背景,利用CFD软件构建数值仿真模型,并结合现场测试,分析挡沙墙周围的流场特征,并探讨透风率、高度和来流风速对其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值模拟与现场测试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气流经过挡沙墙时周围风速发生明显的重分布,挡沙墙高度以下气流速度近似呈“V”型分布,而在挡沙墙高度以上气流速度近似呈“W”型分布;随着透风率增加,挡沙墙有效防护区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透风率在35%左右时,挡沙墙防护效果最佳;挡沙墙有效防护区范围与其高度呈正相关,累积高度相同时,单道挡沙墙的防沙效果要优于双道挡沙墙;挡沙墙的有效防护区范围与来流风速呈负相关,建议挡沙墙可应用在环境风速12.5 m/s以下区域。
2025年08期 No.389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胡建强;臧继成;邱念领;曾繁辉;张凯;李全旺;李连友;
随着服役时间增加,结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需要对其耐久性进行评估。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获取更加方便,然而,由于氯盐侵蚀-碳化耦合作用下结构耐久性分析模型较为复杂,传统的基于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代价较大。为克服这一局限,改进了基于自适应克里金的可靠度更新方法,并应用于氯盐侵蚀-碳化耦合作用下既有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更新,最后通过具体算例对更新效果进行评价,以证实方法的有效性。
2025年08期 No.389 38-4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宇;阳军生;梁禹;王小明;
随着城市地下工程迅速发展,三维地质建模在工程地质可视化、数字化和参数化设置中不可或缺。为解决传统二维勘察地质钻孔难以全面反映大型复杂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地质信息问题,系统介绍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中的建模过程和方法,并从土石方测算、溶洞等不良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富水砂层围护结构专项设计等方面进行应用研究。在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应用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二维地质钻孔数据分析方法,三维地质建模在枢纽工程投资测算、不良地质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等方面可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可靠的数据支撑,优势明显。研究成果可为大型复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08期 No.389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冯贺杰;
印染污泥作为制备纺织制品的副产品,其产量逐年增加,亟需解决资源化利用问题。将其改性并应用于水泥基材料是其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因此,使用大掺量(0%~60%)煅烧印染污泥粉(Calcined dyeing sludge powder, CDSP)部分取代水泥,探究CDSP对混凝土强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分析混凝土的纳观性能。结果表明:掺加20%CDSP提高了混凝土28 d和90 d的抗压强度。然而,添加过量CDSP(60%)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始终低于对照组。这主要归因于掺加20%CDSP降低了混凝土大毛细管孔和大孔含量,增加了小毛细管孔和凝胶孔含量,增加了C-S-H含量,降低了界面过渡区宽度,使混凝土孔结构得以改善;而掺加40%和60%CDSP增加了混凝土大毛细管孔和大孔含量,降低了C-S-H含量。使用适量CDSP有助于改善混凝土性能,同时促进纺织和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8期 No.389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孙引浩;
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复杂,传统公路建设方式存在碳排放强度高、能耗大等问题。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以高原地区公路施工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构建一个融合高原环境修正参数与碳排放权重分解机制的全过程碳排放动态核算模型(DEW-LCA)。模型集成BIM与物联网(IoT)技术,实现施工全过程碳排放的实时采集、结构分析与智能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由七项指标构成的碳效评价体系,涵盖单位碳排放强度、碳减排率、设备碳效率等维度,并通过典型工程案例对其适用性进行验证。研究可为高原地区绿色公路建设提供系统化、智能化、数据驱动的减碳分析与决策支持方法。
2025年08期 No.389 53-5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伟;杨廷玺;何小军;尚晓英;薛英浩;王海彦;高文山;
为确定适用于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的多元复合胶凝材料中各组分的比例,通过试验研究粉煤灰掺量为15%、20%、25%、30%,矿粉掺量为10%、15%、20%,硅灰掺量为3%、4%、5%、6%、7%条件下各组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和密实性能,并结合超声波声速分析多元复合胶凝材料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多元复合胶凝材料体系中粉煤灰最佳掺量为25%,矿粉最佳掺量15%,硅灰最佳掺量5%;粉煤灰和矿粉的掺入会降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而硅灰的掺入可适当弥补这种降低作用,尤其对于混凝土后期强度提高较为明显;当粉煤灰掺量25%、矿粉掺量15%、硅灰掺量5%时,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能达到最佳,此时,混凝土90 d抗压强度相较于基准组提高约6.4%,吸水率较基准组降低34.6%,渗水高度较基准组降低29.8%,胶凝材料成本较基准组节省5.96元/m~3;超声波声速测试结果佐证了其作用机理。
2025年08期 No.389 56-5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杨长京;
针对隧道施工传统喷射混凝土早期强度低、回弹率高等问题,通过自主研发纳米型回弹抑制剂,系统研究其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改性机制。采用室内试验与现场原位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设计6组配比方案(含速凝剂、纳米抑制剂变量),制备标准试件并测试不同龄期(1~14 d)下抗压及抗折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添加纳米抑制剂的试验组混凝土3 d抗压强度达45.2 MPa,较对照组提升7.75%,SEM图像结果表明其增强机理源于纳米材料的填充效应、晶核效应及界面结构优化;速凝剂虽可缩短混凝土凝结时间,但导致后期强度增长受限,而纳米抑制剂可缓解此缺陷,使14 d抗折强度提升21.17%。现场试验验证了实验室结果的工程适用性,14 d龄期抗压强度稳定在37 MPa以上;添加抑制剂后隧道拱顶和侧墙混凝土回弹率分别降低至10.6%和11.8%。本研究可为隧道支护工程提供一种高早强新型纳米改性喷射混凝土技术方案,对提升地下工程材料利用率和结构耐久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025年08期 No.389 60-6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慕万里;
通过动三轴试验,对某工程场地的原状和重塑粉质黏土进行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两类土样的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特性。结果表明:与原状粉质黏土相比,重塑粉质黏土明显低估了土体动剪切模量,但动剪切模量归一化后则表现出相反趋势,最大相差可达-40%;就阻尼比而言,重塑粉质黏土则高估了土体阻尼比,最大相差可达-30%;最后基于Hardin和Drnevich经验公式,提出了考虑围压的修正重塑粉质黏土的参考剪应变预测公式。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参数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08期 No.389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马也进;朱肖;许兴旺;刘彦明;雷超;
为提高铁路安全运营维护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改变既有系统建设分散、资产数据不准确的现状,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基于BIM设计研发数字化运维管理系统,通过自动解析录入三维模型属性数据、创建实体工程结构树、建立二三维数据融合交互的映射关系、可视化展示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等技术手段,实现GIS大场景、综合维修、工务、电务、供电等的数字化运维管理,协助管理人员有效决策。应用表明,该系统支持铁路沿线线路检查及设施设备的信息管理,根据现场分析预测设备的变化趋势,为铁路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025年08期 No.389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肖治群;李秋义;刘震;
提出一种在不改变扣件中各零部件受力状态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轨下垫板侧面结构和增加绝缘隔离板、密封圈以及绝缘涂层的方式实现电流逸散路径的阻隔和密封的绝缘增强方法。实验室测试表明,通过本方法设计的各零部件的绝缘电阻均可提升约2个数量级,即使在湿态或污染状态下仍可达到100 kΩ以上。对安装本方法所设计扣件的实际线路进行测试,钢轨对地过渡电阻值达到25.49Ω·km,相较于同型普通扣件,提升幅度达179%,大幅提升了列车的运行安全。
2025年08期 No.389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冯帅;
动车段承担动车组的高级修作业,是动车组安全、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广州动车段高级修扩建工程中,基于既有现状和检修痛点,结合铁路网规划和运用检修发展趋势,计算分析广州动车段检修能力缺口和检修兼容性不足等问题,提出基于新建解体检修库和整车调试库,改造三级修库、四五级修库的流水修工艺布置方案。工程设计重构检修工艺、打造柔性兼容检修库、利旧既有设备设施,提升广州动车段检修能力,积累了动车段改造经验,可为其他动车段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2025年08期 No.389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颜晓;田菲;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未来我国老人康养服务需求和相关产业市场潜力巨大。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和站点开发,使以康养社区项目为代表的康养服务社会化供给和中小城镇发展拥有更多可能。在明确康养社区类型与选址原则、总结TOD模式高铁站区开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高铁建设与康养社区布局的相互关系。建议康养社区项目依托都市圈或城市群的高铁沿线进行选址,结合不同类型高铁站区及圈层结构特征形成丰富的业态布局,促进康养服务的区域一体化共享。
2025年08期 No.389 83-8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周路舟;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结构在跨越既有道路或规划道路时通常采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桥梁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极有可能进入弹塑性工作状态,因此对桥梁结构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和延性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研究意义。以沈阳市轨道交通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桥墩高度为(14+11+11+14)m的(48+80+48)m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Civil建立纤维分析模型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提出桥墩延性验算抗震设计内容、方法和要点,以期为今后城市轨道交通大跨度连续梁桥进行延性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No.389 86-8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杨秀锋;
人防工程设计受多种因素影响,特殊的使用环境(战时)、特殊的建设部位(地下)和特殊的使用要求(平战转换),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共同构成人防工程设计的技术背景和技术应对策略的制定依据。使用环境决定了其主要防御对象的内容,防御对象和建设部位决定了其采取的防御措施,平战转换的使用需要进一步增加其设计的复杂性。本文从各因素之间关系入手,从使用环境与人防工程、抗力防护与技术措施、防化应对与技术措施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战时使用环境背景下因素作用与技术应对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应对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围绕抗力等级和防化等级两个核心要素,从主体、口部和设备设施三个层面重点分析论述对应的技术策略。
2025年08期 No.389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孙金号;
监测沥青路面材料压实度变化并分析集料间相互作用机制是提升压实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智能传感器开展沥青混合料现场智能压实试验,建立现场检测结果与智能压实测量值(ICMV)的相关性,分析温度变化对相关性的影响;进一步采用智能骨料(SA)传感器开展旋转压实试验,研究不同温度沥青混合料在旋转压实过程中感知结果的变化特征,揭示颗粒间相互作用机制;基于SA感知结果提出压实特征指标CEI、CDI和CSI,分别用于表征沥青混合料的流动性、压实度和稳定性特征。研究结论对优化压实工艺、提升压实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揭示压实荷载作用下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2025年08期 No.389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守成;
为获得U75V钢轨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疲劳性能,开展U75V钢轨材料的单调拉伸试验、高周疲劳试验与裂纹扩展试验。制作U75V钢轨材料标准试件,首先进行单调拉伸试验得到材料力学性能,并通过考虑延性损伤的弹塑性模型对钢轨材料断裂行为进行表征,识别U75V钢轨的力学材料参数;然后进行高周疲劳试验,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材料的高周疲劳S-N曲线;最后通过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得出U75V钢轨材料裂纹扩展速率的Paris公式参数。研究发现:U75V钢轨作为一种高强钢,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平均值分别能达到1 238、762 MPa,其应力应变曲线没有明显的屈服平台;材料在疲劳失效次数为500万次时的高周疲劳强度为518.0 MPa,约为抗拉强度的41.8%;由疲劳裂纹扩展试验拟合得到Paris公式为da/dN=1×10~(-16.978)(ΔK)~(4.515 4)。试验结果可为U75V钢轨在车轮滚动接触的力学行为研究提供材料参数。
2025年08期 No.389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8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吴成;
以既有萧甬铁路柯桥特大桥上增设金柯桥大道车站为研究背景,在不停运线路的前提下,利用铁路天窗时间采用多点位顶推平移方法进行快速换梁,改变以往在路基上接入既有线增设车站的模式,丰富了新建铁路接轨引入既有线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运营的铁路桥梁增设高架站,咽喉区道岔桥梁采用钢结构设计,使用多点顶推平移施工,通过有效的施工组织和纠偏控制,在天窗时间完成换梁工作,不中断行车。该研究为其他类似工程在运营桥梁上增设高架站,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025年08期 No.389 105-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马新文;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不断提高、国产GNSS仪器精度的全面提升,在高空使用国产GNSS接收机通过内置电台(1+1)测量模式进行三维坐标毫米级高精度放样成为可能。通过几种RTK测量放样方法比选,对在太平河斜拉桥钢锚箱RTK高精度快速定位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最优方案:先使用全站仪在墩顶测出一个点的三维坐标,再使用电台(1+1)测量模式,将基站架在墩顶待放样点旁边,使用流动站在墩顶测出的已知点上进行基站平移后再放样,可以达到平面、高程均满足5 mm以内的放样精度,且其放样效率相较于全站仪提升幅度明显。
2025年08期 No.389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栋;
为研究钢混组合梁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湿接缝的抗拉性能,对4组预制桥面板UHPC湿接缝进行抗拉试验。结果表明:采用UHPC为接缝材料和接缝处布置栓钉,结构开裂荷载分别提升约20%和14%,接缝处采用栓钉连接的试件会限制混凝土裂缝发展;接缝形式为燕尾榫的试件在拉力作用下展示出较高刚度,在加载过程中结构刚度退化不明显。采用UHPC为接缝材料、接缝处布置栓钉和采用燕尾榫的接缝形式可使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5%、6%和10%。依据试验结果对钢混组合梁预制桥面板UHPC湿接缝抗拉性能提升提出优化意见。
2025年08期 No.389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姚锁平;章中才;
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FRP)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受肋纹几何参数的影响显著。建立不同直径下的GFRP筋-混凝土界面破坏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理念,以GFRP筋肋纹的肋高、肋宽和肋距作为试验因素、以粘结强度为试验指标,开展拉拔仿真试验;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法分别解析试验数据以相互佐证,量化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以确定最优参数组合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肋高、肋宽、肋净距对粘结强度影响依次减弱;当肋高与筋材直径之比为0.06时,粘结性能达到最佳;优化后的肋纹参数使GFRP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相比正交数值试验中的最大值显著提高,增幅约13.86%,且各构件的受力性能表现良好。
2025年08期 No.389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苗涛;
桁架结构广泛应用于土木、机械等工程领域,其结构安全性对于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作为衡量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平均失效时间对于工程设计优化与事故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然而,由于高保真物理仿真模型的计算代价昂贵,在设计阶段准确评估复杂结构的平均失效时间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提出一种自适应代理建模方法,用于高效预测工程系统的平均失效时间。首先基于克里金代理模型对系统失效模式进行初始建模,再引入一种复合期望函数来自适应选择新的信息点(包括输入参数与时间变量),以不断优化代理模型的预测能力;模型训练完成后,通过计算系统首次失效时间的期望值估算平均失效时间;最后在一个基于物理仿真的52杆桁架结构上对该方法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自适应代理建模方法在保持预测精度的同时,可显著降低计算成本,适用于复杂工程系统平均失效时间的快速评估。
2025年08期 No.389 126-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季军;
以跃龙门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对超前注浆技术在跃龙门隧道下穿高川河工程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浆加固厚度增加,隧道拱顶位移逐渐减小,与加固厚度0.45 m相比,在加固厚度设定为1.15 m,当注浆加固厚度提升至0.95 m以上时,其对拱顶位移的抑制效果增幅趋缓,具体表现为拱顶位移缩减比例达到18.61%;在注浆层由0.45 m扩展至1.15 m的过程中,地表沉降与拱底位移略微减小,这表明注浆加固厚度对地表及拱底影响幅度有限;在隧道穿行于断层破碎带过程中,沿轴向的竖向位移呈现出无序特征,但隧道周边、拱顶、拱底竖向变形幅度较断层外区域明显加剧。若对隧洞进行合理注浆和加强,则可大幅减少拱顶最大沉降。同时,随补强层厚度增大,其降低程度将逐步接近一恒定值,且不同壁厚的注浆对其影响较为有限。
2025年08期 No.389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徐士英;
轨道交通修建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近距下穿城区密集建筑群下的复杂环境隧道,特别是新建隧道近距下穿大直径供水、输油及燃气市政管线等,如爆破振动控制不当会引发严重安全事故。依托杭绍台东茗隧道,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混凝土材质地下管线振速和应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对比迎爆侧和背爆侧的振速和应力响应特征,并确定地下管线的安全振速控制标准。结果表明:随爆心距离增加,地下管线轴向峰值振速和峰值应力总体呈逐步递减的趋势;管线振速和应力迎爆侧最大,其次为被爆侧,两侧最小,管线极易在迎爆侧和背爆侧发生拉伸破坏。根据混凝土管线单元失效准则,管线安全振速控制标准设定为3.5 cm/s。
2025年08期 No.389 147-14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孙松;
结合柿子园隧道工程实例,对隧道分修过渡结构施工力学特性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开挖面作业不断推进,在开挖面毗邻区域,围岩位移显著,其中空间效应成为影响位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喷射混凝土第一主应力S1、第二主应力S2进一步增大,下半断面开挖对围岩扰动影响较明显,影响幅度随下半断面不断开挖而逐渐减小。鉴于柿子园隧道破碎围岩区域表现出显著的流变特性,为确保隧道稳定性,需适时推进二次衬砌施工,旨在保持支护结构与围岩稳定,有效控制初期支护及围岩的进一步过度变形与潜在破坏风险。
2025年08期 No.389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甘甜;
市域铁路连接核心都市圈和周边城镇组团,区间较长。现阶段市城铁路长大区间隧道的通风技术尚不完善且通风方案对其建设与运营影响较大,亟需深入研究以优化相关技术。依托某市域铁路工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对两种不同长度下的长大水下区间隧道通风方案进行研究,提出其正常运营和阻塞通风工况下的通风方案、设备配置及控制策略。正常运营工况下,对于长度不大于9.33 km的洞口区间隧道(区间内无配线)可不设置活塞风道,而对于长度为16.23 km的非洞口区间隧道(区间内设一处配线)应至少设置一处活塞风道以满足隧道正常运营要求;阻塞工况下,对于9.33 km的洞口区间推荐采用射流风机辅助通风方案,而对于16.23 km的非洞口区间推荐采用分段纵向通风方案。
2025年08期 No.389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常宏涛;
寒区隧道路面结冰严重威胁交通安全,且传统除冰方式给运维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针对路面主动加热系统构建一套精确预测模型与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建立多层结构的一维瞬态传热模型,并基于Laplace变换和高斯积分数值反演推导复杂边界解析解;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建立三维隧道路面加热模型,分析不同环境温度与功率下路表热力学响应,并通过现场实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建立的理论解析模型解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平均绝对偏差0.51℃,满足工程精度要求。(2)路面温度变化分为温度下降、快速上升和趋于稳定三个阶段,并提出最佳工作功率计算方法。(3)系统30 min内升温3℃~4℃,融雪除冰效果显著。提出的Laplace变换解析模型与CFD相结合的方法,准确预测并揭示了主动加热路面的瞬态传热规律,可为寒区道路主动防冰除雪系统的优化设计、能耗评估与高效运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5年08期 No.389 159-16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杨星智;
针对复杂地层中隧道开挖时围岩变形与初支开裂控制问题,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分析方法,以某在建隧道穿越破碎灰质泥岩地层时初支、二衬开裂为背景,通过优化施工工法与参数,同步采用围岩注浆和加强支护结构刚度等措施对隧道病害进行整治。结果表明,辅以围岩注浆和加强初期支护整体刚度的同时通过缩短开挖进尺(D=1.2 m),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围岩变形可得到良好控制,拱顶沉降与水平收敛变形分别稳定在170.52 mm和99.81 mm,围岩与钢拱架最大内力分别为430.26 kPa和33.02 kN,保证了隧道结构稳定与施工安全。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2025年08期 No.389 164-16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飞;
西(西安)康(安康)高铁为陕西“米”字型高铁网南北向主干道,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康高铁陈家庄隧道上跨既有G65包茂高速公路包家山隧道,由于新建隧道开挖断面大、岩性差、埋深浅、与既有高速公路46°交叉,影响范围大、间距小,且公路交通量较大。为保证新建铁路施工安全,并确保既有高速公路不受施工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加强预支护措施保证新建隧道施工安全,采用多分部开挖预留底板层方式减少对既有高速公路的影响;采用徕卡TM50型测量机器人对影响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并利用有限元模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模拟以验证方案有效性,保证了施工及运营安全。
2025年08期 No.389 168-17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天雨;
以成都市轨道交通17号线二期工程起点至阳公桥站地铁隧道盾构区间近距离侧下穿铁路桥梁桩基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桩周土体预注浆加固在不同位置、不同范围下的加固效果,结合隧道周围土体二次深孔注浆加固,对比单一加固方案和综合加固方案下的加固效果,从而确定最优加固方案,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注浆加固方案,桩周土体预注浆结合二次深孔注浆加固方案效果更好;单独采用一种注浆加固措施时,桩周土体预注浆加固效果优于隧道周围土体二次深孔注浆加固;桩周土体预注浆加固的优选方案为:对所有基桩桩周土体从承台底部向下加固全桩长至桩端底部以下2 m,平面范围与承台边缘齐平。
2025年08期 No.389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岳波;
穿越断层破碎带的隧道工程在我国愈加常见,但其所具有的特殊工程地质问题十分突出。利用数值模拟并结合监控量测的方法对团月山隧道断层破碎带区域围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断层破碎带区域围岩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速率明显增大,且变形值更大。(2)断层破碎带的存在会使拱顶变形的时空效应影响范围由断面前后3倍洞径(3D)减小至2倍洞径(2D),而对于围岩水平变形的时空效应影响范围影响不大。(3)断层破碎带的存在会使围岩前期位移占比增大18%~96%,距离断层破碎带越近,前期位移占比就越大。因此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时应当加强超前支护强度、加快初支与二衬施工,防止事故发生。
2025年08期 No.389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宋跃均;刘强;吴祥泰;田腾跃;
冷冻法作为一种常见的地铁联络通道施工工法,在不同地层条件下地表沉降规律存在差异。为研究绍兴软土地层条件下冷冻法联络通道施工地表沉降规律,选择绍兴地铁一期建设中三个典型冷冻法联络通道,基于实测数据利用Peck公式确定绍兴软土地区冷冻法联络通道施工地表沉降槽宽度参数K值在0.48~0.64之间,并建议将监测范围划定为隧道中心两侧各1.6倍隧道埋深;结合实测数据阐述冷冻法联络通道不同施工工序下的地表沉降规律,并通过Midas GT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
2025年08期 No.389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侯辉辉;
针对加固钢轨焊缝缺陷检测中信噪比低、图像辨识困难及传统方法需拆除夹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超声相控阵扇扫成像与图像增强技术的检测方法。通过优化探头布局,利用64阵元直探头和32阵元40°~70°斜探头,在轨顶、轨底设置9个检测位,实现不拆除夹板条件下的焊缝全断面探伤。本方法采用扇形扫查技术扩展检测覆盖范围,结合固定阈值分割与中值滤波算法抑制钢轨多次反射噪声,增强缺陷图像对比度。以含5类典型缺陷的异难试块YN-1为对象进行验证,缺陷水平定位误差≤1.3%,深度/声程误差≤3.3%,轨底角等特殊位置缺陷亦可精准识别。该方法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与缺陷可视化程度,为钢轨焊缝安全评估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持。
2025年08期 No.389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祝威;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外加剂、粉煤灰、聚丙烯纤维等组分对EPS轻质保温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通过调控粉煤灰与矿渣的质量比,可显著降低砂浆密度至780 kg/m~3,同时提升其早期抗压强度至6.9 MPa(3 d);引入聚丙烯纤维后,抗折强度提升18.5%,并可有效抑制收缩开裂,界面粘结强度提高23%;优化水胶比与EPS体积掺量,可实现轻质高强的材料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地质聚合物基EPS保温材料的工业化应用提供指导。
2025年08期 No.389 191-194+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红军;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控面临施工环境复杂、风险动态性强等挑战,传统人工评估方法在时效性与精准度上存在局限。以广花城际十工区空港车辆段工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软土地基基坑开挖、群塔作业风险、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风险,构建基于AI驱动的安全风险动态评估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整合多源监测数据,利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及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对基坑变形、塔机碰撞风险的实时模拟与预警,同时通过智能传感器网络与应急联动机制提升自然灾害响应效率,为城轨工程智能化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No.389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启军;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轨道交通加速建设背景下,城际铁路车辆段作为集检修、运维与城市开发于一体的核心枢纽,面临地质复杂、交叉作业及资源协调等挑战。以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项目十工区为例,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建造系统,集成BIM与物联网技术,实现地质模型、施工过程与风险预警的动态映射,形成数据闭环管理。研究表明:系统可精准预测桩基沉降(误差≤3%),优化溶洞处理工艺使效率提升40%;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技术优选出工期缩短15%、成本降低8%的施工方案;群塔碰撞概率降至0.3%,高压线防护效率提升40%。该技术可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安全与资源利用效率,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No.389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晨;
滑坡变形监测技术能查明滑坡体规模、分布范围、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变形趋势等,一方面能及时掌握坡体稳定性情况,另一方面能为边坡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新建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DK68+170~DK68+370路堑右侧滑坡为例,采用地表变形监测(全站仪和合成孔径雷达(InSAR))与深部变形监测(测斜仪)相结合的综合滑坡监测技术,确定此滑坡体为一中型活动滑坡(325 120 m~3),滑坡后缘距离中线最远315 m,整体面积60 763 m~2。根据现场变形监测和地质勘探结果,结合裂缝特征明确了滑动方向,将滑坡进一步划分为5个分区,并对每一个区块的滑坡体结构、变形趋势进行细致分析。研究结果对于路堑滑坡治理具有较大工程意义。
2025年08期 No.389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小科;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目前长江上游小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科学制定水土保持措施,需全面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局限。基于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从水土流失成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小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清洁建设等方面对水土保持研究现状展开系统回顾与评述。研究认为,未来应以小流域作为基本单元,重点从水土流失成因机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生态清洁建设模式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研究思路,可为后续全面开展长江上游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2025年08期 No.389 2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浩;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众对饮用水安全性愈发重视,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桶装饮用水逐渐在办公及生活区域普及。某集团机关服务局结合办公区用水需求,建立了相应的自用净水设施。经过多年使用后发现其应用方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且能耗高、管理不便。针对以上问题,经研究提出适当延伸净水管线至各楼层,分区域、分楼层集中设置终端净水设施的改进建议,不仅可有效改善供水水质、消除消防隐患,而且可以解决现状用水方式带来的能耗高、成本大、管理不便等问题。
2025年08期 No.389 212-21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车文超;
勘察单位通过既有勘察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与加工,构建数字资产、实现数字资产交易,是建立企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地质勘察数字资产交易的前提之一是数据定价。从地质勘察数据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地质勘察数据交易定价的基本条件,包括资产权属确认、资产质量评估等;明确地质勘察单位对地质勘察数据具有持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地质勘察数据的价值维度可分为三个方面:质量维度、应用维度和风险维度;进而讨论数据资产定价的三种常用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及其对地质勘察数据的适用性,并提出适用于现状的地质勘察数据定价方法,即协议定价法;基于研究结果,从地质勘察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2025年08期 No.389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