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专题

  • 铁路桥梁运维技术发展与展望

    孙宗磊;马慧君;孟繁增;班新林;

    随着在役铁路桥梁数量的不断增长,我国铁路桥梁进入建养并重时代。针对铁路桥梁日益增长的维护需求,亟需在新兴技术、规范标准、管理体系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本文调研分析了铁路桥梁运维工作内容及重点对象,总结铁路桥梁运维技术现状及发展,提出提升规划设计技术与标准体系、提升监测预警决策技术、研究性能保持加固技术、建设建养一体化平台、加强管理机制创新等重点方向,给出了科技创新研究建议,为我国铁路桥梁运营维护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1-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数字孪生技术在铁路桥梁智能运维中的应用

    倪源城;陈良江;

    应用新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是未来铁路桥梁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数字孪生技术是实现桥梁智能运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孪生的应用背景及发展趋势,给出了铁路桥梁数字孪生设计流程,然后提出了铁路桥梁运维过程中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方式,探讨了一体化桥梁数据感知及传输、桥梁运维场景数字孪生建模、桥梁状态智能监测与评估等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铁路桥梁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建议,为复杂环境下铁路桥梁工程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4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考虑腐蚀劣化的铁路钢桁梁桥寿命预测研究

    薛多辉;郑鹏;闫富国;张书君;魏起琛;

    钢桥随着服役时间增加,不可避免地受到腐蚀病害的影响,进一步导致构件应力集中和疲劳破坏,最终影响钢桥服役安全。为揭示腐蚀劣化效应对钢桁梁桥疲劳寿命的影响,以一座铁路钢桁梁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蚀坑的多参数随机蚀坑分布模型;基于ABAQUS和Python的二次开发功能,对钢桁梁构件表面的腐蚀蚀坑进行了随机精细化重建,进一步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和ABAQUS与FRANC 3D软件间的交互建模技术,对钢桁梁桥的腐蚀寿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发生腐蚀,当钢构件表面腐蚀率分别为10.22%和71.39%时,其疲劳寿命分别降低了55.2%到64.2%;相较于4.0 mm的初始裂纹深度,裂纹深度为4.5、5.0 mm时,构件疲劳寿命降低程度分别为20.8%和31.0%。考虑结构安全服役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腐蚀年限及疲劳应力幅对寿命降低的影响。

    2025年09期 No.390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既有铁路钢桁梁环槽铆钉更换高强螺栓试验研究

    赵海军;薛宪政;江路路;王琨;

    针对既有线钢桁梁高强螺栓延迟断裂问题,以黄大铁路某桥为工程背景,开展了采用环槽铆钉更换高强螺栓试验研究。通过ABAQUS软件构建带螺栓的实际节点板局部有限元模型,并以1∶2缩尺模型试验为基础,系统分析采用环槽铆钉更换高强螺栓对钢桁梁连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施工效率与安全性要求,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环槽铆钉的施工原则,确定同一时刻拆卸高强螺栓与安装环槽铆钉的最佳数量,深入探讨螺栓空缺状态下对钢桁梁连接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槽铆钉在施铆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预紧力,符合规范对该型号环槽铆钉预紧力值的设计要求;按照从刚度大向刚度小的方向逐步更换环槽铆钉,可有效降低替换过程中铆钉承受的最不利剪力,同时减少施铆对铆钉预紧力的衰减;高强螺栓/环槽铆钉接头各排传力比呈现双峰分布特征;在拆卸高强螺栓且尚未完成环槽铆钉施铆的短暂“螺栓空缺”状态下,单次施工(铆钉替换)的比例应控制在10%以内。

    2025年09期 No.390 13-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64 m简支钢桁梁桥性能评估与加固技术研究

    杨舒蔚;

    为解决某在役64 m单线简支栓焊钢桁梁桥长期运营导致的结构性能退化问题,提升其服役安全性与耐久性,基于现行规范对其进行了重新检算,并结合原设计规范与现行规范在验算标准与方法上的差异,分析了规范演进对旧桥性能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桥存在横向刚度、部分杆件长细比及桥面系构造细节疲劳性能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等问题;现行规范对比原设计规范在桥梁横向刚度、疲劳检算要求及方法、纵向联结系长细比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若无进一步提速需要,可认为桥梁横向刚度、疲劳性能、杆件长细比近似满足要求。基于该桥实际运营及病害情况,提出了以增强局部刚度与优化受力路径为核心的加固技术方案,包括纵梁跨中区域补强、鱼形板细节改造等措施。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旧桥评估与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18-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原湿地生态敏感区铁路桥梁建造关键技术研究

    李青;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独特,面临复杂地质、生态脆弱等多重挑战,如何在施工期间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铁路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西部铁路穿越高原生态敏感区为工程背景,通过分析生态敏感区控制因素,系统研究减少湿地生态扰动的工程设计及施工方案。采用“以桥代路”的工程方式通过生态敏感区,施工采用“钢栈桥+施工钢平台”不落地绿色施工方式,以减少对草原、湿地的占用和破坏;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钢平台周转方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经济、高效、环保的施工方案,对类似区域的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2025年09期 No.390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庆东环铁路明月峡长江大桥总体设计

    胡玉珠;王煦;陈克坚;刘伟;

    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明月峡长江大桥为(62.5+125+425+175+75)m双层四线铁路钢桁梁高低塔斜拉桥。大桥采用塔墩固结、塔梁分离、单塔设纵向固定支座的约束体系。钢桁梁为双主桁、N形桁架结构,桁宽17 m,桁高14 m,节间长12.5 m。双层桥面均采用钢正交异性板,节点为整体节点,横联为全焊接结构。主梁边跨压重区设计为下层横梁间封闭小箱室组合结构,桥面开孔灌注施工。主塔采用花瓶型钢筋混凝土桥塔,最大塔高203 m。全桥共设60对钢绞线斜拉索,双索面空间扇形布置,部分采用280 MPa高疲劳应力幅钢绞线拉索体系。

    2025年09期 No.390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建焦洛平铁路洛阳黄河公铁大桥总体设计

    方绪镯;

    新建焦洛平铁路洛阳黄河公铁大桥,大桥上层通行6车道一级公路,设计时速80 km,下层通行2线高速铁路,铁路设计时速350 km,采用无砟轨道,全桥长2.06 km。综合考虑黄河河道管理相关技术要求、文物保护控制及整个地区路网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桥位选择在G208黄河公路大桥上游180 m,与G208改建共同实施跨越黄河;综合考虑黄河主河槽及深泓段防洪要求、为避开国家级文物邙山古墓群导致部分缓和曲线进入主桥、轨温伸缩调节器技术要求、公路面行车舒适性、结构受力及工程造价等因素,主桥采用1-(8×108)m+1-(128+4×180+128)m+2-108 m四联布置钢桁组合梁桥,满足各项要求同时做到了方案经济科学合理。

    2025年09期 No.390 30-3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上海市域铁路40 m预制简支箱梁设计研究

    柴永飞;

    基于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围绕城际铁路与高速铁路40 m预制简支箱梁的结构性能提升,并紧密结合上海市域铁路的自身特点开展关键技术创新与设计参数优化研究,对预制40 m简支箱梁的梁高、箱宽及腹板斜率等截面构造核心参数进行多方案比选研究。同时通过构建三维车-轨-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实施多工况动力响应时域分析,验证车桥系统在全寿命周期服役可靠性。经过静力分析、材料用量和施工便易性对比分析后,确定梁高2.4 m,跨中截面顶、底板厚度取250 mm,腹板斜率取1∶3,腹板采用大吨位锚具厚度取360 mm,支点距梁端0.55 m。经过对车桥系统动力耦合特性的研究,桥梁结构与车辆运行的相关动态参数均处于优良范围内,振动特性指标完全满足工程规范要求。

    2025年09期 No.390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速铁路全封闭声屏障简支箱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王琦;杨银庆;孙大斌;李大海;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铁路全封闭式声屏障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高速铁路封闭式声屏障梁相对于常规的铁路桥梁最显著的区别为在箱梁的翼缘端部承受着较大的柱脚反力。32.6 m单箱单室简支箱梁为我国高速铁路桥梁的首选梁型,应用最为广泛。根据其构造及荷载特点拟定了箱梁构造尺寸。对声屏障柱脚的反力在箱梁悬臂上的扩散规律进行有限元分析以节省横向配筋。本研究将单箱单室结构形式应用于时速350 km高速铁路全封闭声屏障简支箱梁设计,已成功应用于某高铁,并将在其他高铁项目中推广使用。

    2025年09期 No.390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承式刚性系杆拱桥拱梁交叉区系杆局部合理构造研究

    李川;彭福兵;向律楷;艾宗良;张宇;魏程峰;

    目前中承式系杆拱桥中鲜有由钢箱主梁直接作为系杆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分析了钢主梁直接作为主桥系杆并于拱梁交叉区开孔情况下,桥面板和底板连接过渡区出现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3个优化方案进行方案比选。分析表明桥面板开孔区应力峰值降幅随着连接过渡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桥面板开孔区的优化推荐采用方案3,即采用1 200 mm长燕尾槽过渡。根据底板连接过渡区方案比选并结合设计规范要求,对于底板连接过渡区的优化推荐采用方案3,即次系杆与箱形横梁底板连接采用1 500 mm长燕尾槽过渡,箱形横梁与边主梁底板连接采用3 340 mm长燕尾槽过渡。

    2025年09期 No.390 42-4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上跨既有铁路快速顶推关键技术研究

    薛宪政;周解慧;张斌;

    公路、市政、铁路等交通工程在跨越既有线时,由于运营繁忙或场地限制,无法采用常规方法施工,顶推法具有施工快速、不中断桥下现状交通等优点,无疑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方法,而被广泛采用。跨线施工存在安全风险大、临时支墩设置受限及天窗时间要求严格等难点,常规顶推施工存在顶推速度慢、自动化程度低等制约因素,铁路设备管理单位往往要求“天窗点”内导梁上墩,在顶推距离一定、天窗时间一定的前提下,提高顶推速度的需求尤为迫切。本文通过京良路上跨京沪铁路立交桥改扩建工程,就传统顶推速度受限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快速顶推关键技术进行探究,通过各类措施优化实现安全快速跨越繁忙营运线路,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乌海黄河特大桥主梁成桥线形参数敏感性分析

    房帅平;张金龙;

    包银高铁乌海黄河特大桥为主跨310 m的双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为研究结构参数对主梁线形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该桥全施工阶段分析模型,选取影响主梁线形的几何参数、刚度参数和荷载参数,确定各参数的变化幅度和规范允许偏差,计算这些影响因素对主梁线形的影响程度。计算结果表明:钢箱梁线形对斜拉索无应力长度、张拉力、混凝土锚点坐标参数变化相当敏感,需对斜拉索下料长度、张拉力及锚点坐标严格控制;主梁自重与二期恒载参数的变化对主跨钢箱梁线形影响显著,故施工监控中应实测梁体质量参数及道砟密度数据,据此修正有限元模型参数;混凝土、斜拉索弹性模量变化及季节性温差对主梁成桥线形影响相对较小。

    2025年09期 No.39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视觉动态位移测量技术在无砟轨道桥梁线形控制中的应用

    赵丹阳;

    视觉动态位移测量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现非接触式位移测量,已应用在桥梁、边坡的运营期位移监测中。为了验证视觉动态位移测量技术在施工期间的应用可行性,在雄商高铁黄河特大桥(60+80+4×260+280+80+60)m连续钢桁架拱桥的无砟轨道铺前线形控制试验中进行应用。采用视觉动态位移测量设备、全站仪分别测量试验期间主梁竖向挠度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测量方法一致性强,且动态位移测量设备能够反映主梁的弹性工作状态、加载动态挠度变化。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理论加载挠度,并对比挠度变化的实测值和理论计算值,730#~731#跨、731#~732#跨的理论计算值分别是实测值的1.27倍、1.07倍,表明应将有限元仿真模型的理论刚度增大,以指导后续无砟轨道施工。通过多维对比,可表明视觉动态位移测量技术具备工程应用可行性,能够作为传统测量设备的校验与补充。

    2025年09期 No.390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锥套锁紧接头外包UHPC连接预制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张宪国;

    为优化桥墩的结构设计和推动预制装配桥墩在高烈度区的应用,提出一种新型预制装配桥墩“锥套锁紧接头外包UHPC连接预制装配桥墩”,该新型桥墩在上部墩身和下部节段接缝处采用锥套锁紧接头+外包UHPC湿接缝的新型连接方式。对4组桥墩构件模型开展拟静力试验,并通过OpenSees平台建立桥梁纤维元数值模型,对比试件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及位移延性、刚度特性等,进行该新型桥墩抗震性能研究。研究表明:相比常规接缝形式,该新型连接方式,其施工工艺、力学性能、连接的可靠性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拟静力试验表明采用锥套锁紧接头+外包UHPC湿接缝的新型连接方式的预制拼装桥墩与传统现浇桥墩相比,其峰值承载力和位移延性分别增大了15.7%、2.7%;基于OpenSees建立的桥梁纤维元数值模型能够准确模拟预制装配桥墩的动力行为,所提出的新型预制拼装桥墩与现浇桥墩相比在抗震性能上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成果可在高烈度地区桥梁建设方面推广使用。

    2025年09期 No.390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科技研究

  • 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结构病害快速识别与分类方法

    陈宏伟;邱瑞;王宇;刘新福;徐君诚;

    随着城市地下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速,隧道作为重要的工程设施,其长期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结构病害,严重影响安全性与使用寿命。为了实现隧道结构病害自动化检测和高效评估,提出了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结构病害快速识别与分类方法。设计并改进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检测模型,通过构建涵盖裂缝、渗水、剥落、鼓包、脱空以及不密实等多种常见病害的图像数据集,采用数据增强技术解决样本不平衡问题,同时引入注意力机制与轻量化结构以提高模型在复杂工程环境下的识别准确率与实时性。对不同数据类型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SSIM等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不仅能够有效识别隧道内部各类病害,还能实现对多类别病害的精细划分,为隧道巡检和后续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展望了未来多场景数据融合与嵌入式的实时隧道病害检测系统,能够为地下结构健康监测提供更加智能化和系统化的技术支持。

    2025年09期 No.390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铁路沿线隧道口周界安全监测系统

    李玲姣;邓世勇;夏宝前;曹玉龙;

    在铁路运输体系中,自然灾害引发的铁路边坡滑移、隧道落石等病害严重威胁列车运行安全。为保障运输安全高效,通过对铁路沿线隧道口安全综合监测需求进行分析,设计了采用分布式光纤、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的铁路沿线隧道口周界安全监测系统,并详细介绍了系统技术原理、系统构成、系统功能等内容。经主动模拟滑坡、落石等灾害场景试验验证,该系统监测精度等满足运营需求。同时,通过对海量滑坡、落石、周界入侵等多类型事件数据进行算法训练,实现了复杂场景下安全事件的精准识别,多分类事件识别准确率可达97%。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凭借高精度监测与智能识别能力,减少了工务部门巡查的工作量,提升了铁路智能运维水平。

    2025年09期 No.390 71-7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激光点云的预制混凝土梁智能平整度检测方法研究

    刘振华;

    针对传统人工检测方法效率低、覆盖性差、主观性强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激光点云的预制混凝土梁表面平整度智能检测方法。通过半径滤波算法实现点云数据的自适应降噪,结合区域生长算法实现点云模型表面精细分割。在此基础上,基于待检测点云与标准平面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精准识别局部缺陷并提取几何特征。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所提出的平整度检测方法缺陷类型判断准确,缺陷面积计算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起伏深度计算的平均误差与最大误差均小于1 mm,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为混凝土预制梁表面质量的自动化、高精度检测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2025年09期 No.390 75-7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软件控制的接触式自动限界检测技术研究

    罗李;

    常见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限界检测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方式,现有的限界检测系统一般都具有检测精度低、效率低、耗费人力资源大、运输困难、侵限点位置信息不准确等不足。为了保证限界检测能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在原有的接触式检测技术上,应用了激光测距技术及传感技术以及软件控制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侵限点的侵限值,同时能够根据检测记录追溯侵限点位置,用于确定侵限点及侵限责任单位认定,有效解决了现有限界检测系统存在的各类问题。

    2025年09期 No.390 79-8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智能化的路基压实研究

    熊衍庆;

    本文利用智能化有限元分析方法创建了4个不同缺陷部位和3种不同路基弹性模型的振动压路机压实路基模型,研究了振动压路机在路基不同深度缺陷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当压路机与土体完全接触时,振动轮动力响应可近似为弹簧阻尼系统中的简谐振动。然而,一旦接触丢失,动态响应变得更加复杂,不再显现出简谐振动状态。缺陷深度越深振动轮表现出与完整路基越相似的动态响应。振动轮动力响应从瞬态到稳态的转换时间取决于土体弹性模量,土体弹性模量越大,表面加速度衰减越慢。该研究结论可为在路基表层下检测缺陷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速公路车路云一体化部署研究

    马光辉;

    针对高速公路车流不足与安全风险并存的突出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车路云协同的高速公路智慧化解决方案。通过构建“中心云-区域云-边缘云”三级云控架构,集成协同管理、监测预警及防灾处置系统,形成闭环管控体系。在路侧基础设施层面,采用行程时间估计法优化路侧单元部署间距,建立包含感知、计算、通信和控制层的多元协同网络,实现道路状态可视化与为自动驾驶提供数据支撑。创新性部署公路防灾系统,结合多源监测数据与报警联动机制,提升公路灾害预警能力。整体研究表明,该方案有效提高道路安全水平与通行效率,通过增强行车体验吸引车流,策划融合交通行业数据,进行物流信息共享与大宗商品交易数据分析,驱动交通经济价值转化,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突破单一收费模式的困境,同时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商业模式的落地。

    2025年09期 No.390 89-9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钢铝复合轨零部件焊接装备的研究与应用

    黄倩;

    研发的钢铝复合轨零部件焊接装备,可以实现端部弯头和膨胀接头等零部件的焊接。钢铝复合轨零部件焊接装备主要包括焊接机器人系统和焊接平台,其中焊接机器人系统包括焊接机器人、焊接电源、推拉丝焊枪、机器人底座、清枪器等,焊接平台主要采用柔性平台并设计了端部弯头和膨胀接头专用工装夹具,可以满足批量快速生产要求。通过对钢铝复合轨零部件端部弯头、膨胀接头的焊接装备进行试验,得到其最佳焊接参数。钢铝复合轨零部件焊接装备的研制,可以显著提高端部弯头和膨胀接头的焊接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该装备生产的产品成功应用于都四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

    2025年09期 No.390 93-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U75V钢轨闪光对焊接头材料的多轴疲劳预测模型研究

    骆展鹏;

    为了建立U75V钢轨闪光对焊接头材料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首先开展接头材料的单调拉伸试验和单轴拉压与扭转高周疲劳试验,获得了材料的力学参数和应力疲劳寿命曲线;接着基于临界面应力准则的Papadopoulos模型、Wang模型以及MWCM模型对接头材料的多轴高周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最后根据多轴高周疲劳试验结果,确定了U75V钢轨闪光对焊接头材料的多轴高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焊接头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1 021.23 MPa和601.96 MPa,伸长率为8.04%,塑性较母材有所降低;以疲劳失效循环次数为5×10~6次为条件,得到的接头材料单轴拉压疲劳极限强度与扭转疲劳极限强度分别为283.2 MPa和181.1 MPa; MWCM模型较好地表征了临界面上的正剪应力幅值对疲劳破坏的影响,而较为准确地预测出了U75V钢轨闪光对焊接头材料的多轴高周疲劳寿命。

    2025年09期 No.390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速铁路接触网整体吊弦线夹本体一次成型技术研究

    陈可宁;

    在我国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接触网整体吊弦作为关键零部件,其需求日益增长。整体吊弦不仅起到传递机械负载的作用,同时也承担一定的电流负荷。当前国内整体吊弦线夹本体生产多采用传统单工序冲模工艺,存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为实现降本增效与技术升级,本研究提出整体吊弦线夹本体一次成型技术,研发自动送料装置,并设计线夹本体级进模,实现落料、冲字、冲孔、折弯等多工序集成,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质量稳定性,为高铁接触网零部件制造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25年09期 No.390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降雨作用下在建公路边坡失稳机理研究

    滕红俊;

    为研究施工开挖过程中降雨对覆盖层边坡稳定性影响,以某在建高速挖方边坡为例,通过工程勘察、深部位移监测查明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基本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在降雨作用下坡体渗流场及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降雨初期,坡体中后部的岩土交界面先达到饱和,坡体稳定性呈缓慢下降趋势;随着降雨持续,饱和区逐渐延伸至中前部,稳定性下降速率呈明显加快趋势;前缘岩土交界面在长期浸泡下出现泥化、软化并逐渐形成软弱滑带,控制该区域的地下水是治理滑坡的关键,建议采用滑带前缘施作排水盲沟+地表截排水沟+坡体中部微型桩的治理方案。此类覆盖层边坡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具有显著代表性,机理研究及处治措施建议可为同类型滑坡治理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溶蚀裂隙地层隧道破坏机理和处置研究

    赵楚军;

    为研究溶蚀裂隙地层隧道破坏特征及处置技术,以梁王山隧道为工程背景,结合现场测试、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溶蚀裂隙地层隧道破坏机理,建立了隐伏溶蚀裂隙影响下深埋隧道的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溶蚀裂隙对应力传递具有阻隔作用,其低刚度特性导致了不均匀应力分布及破坏,且结构整体破坏程度会加剧。受水压和自重的影响存在失稳风险,具体可表现为梁体固端受弯破裂、梁体固端剪切破裂两种形式,同时在裂隙尖端应力集中的影响下,裂隙附近的围岩较破碎,在隧道施工期易诱发渗漏水、塌方和突涌水等灾害;最终制定了注浆和支护加固的处置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质隧道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大机捣固测量一体化系统研究与应用

    罗力军;

    针对传统有砟轨道施工测量依赖人工、效率低下的难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车载式动检仪的大机捣固测量一体化方案。该系统通过集成激光传感器、GNSS定位及惯性导航技术,实现了连续移动状态下的轨道几何形位自动化测量,平面坐标测量精度达±2 cm。其创新点在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与轻量化硬件设计,使测量效率提升3倍,人力成本降低50%。通过结合大机捣固现场试验,验证车载式动检仪的各项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车载式动检仪在连续移动状态下能够实现高精度测量,可以实时指导大机捣固作业,实现了有砟轨道捣固施工测量的一体化作业,为铁路施工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025年09期 No.390 115-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设计咨询

  • 基于复杂环境矩形顶管通道变形规律分析的方案优化研究

    贾世涛;

    以西安地铁航天城站采用顶管法实施过街通道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模计算各施工阶段的地面沉降及环境风险源结构变形,进而分析顶管施工期间的变形规律。地面沉降从纵向看主要体现为“在掌子面处出现最大的速率变化,并随管节顶进呈现显著的渐变性和累积性”,从横向看则体现为较明显的“中间大、两侧小”趋势;工程邻近的环境风险源结构变形除呈现出与邻近距离、结构刚度的相关性外,还随风险源结构方向与顶管方向的关系呈现相关的垂向、顺向规律;通过多组分析结果拟合出不同参数对结果影响的函数,进而得到对变形影响最小的参数取值,在参数调整可实施性和经济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段式调整参数的顶进施工优化方案。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还就工程后续工作的重点进行了思考。

    2025年09期 No.390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东临公路上跨西康铁路立交桥设计方案比选

    余康林;

    东临公路作为连接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与西安市的重要通道,其跨越西康铁路及绕城高速公路的立交桥设计面临复杂建设条件。针对桥位处铁路行车密度大、施工空间受限、地形高差显著等特点,提出4种桥型方案,分别是斜拉桥、钢桁梁桥、钢筋混凝土T构桥及钢箱梁组合桥,从结构性能、施工可行性、铁路运营安全、经济性及景观协调性等多维度进行了综合比选,最终推荐2×158 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转体斜拉桥的方案。该方案具有对铁路干扰小、转体施工风险低、结构耐久性好、景观协调等优势。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推荐方案的可靠性,支座反力、斜拉索承载力及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可为同类跨铁路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铁路选线中生态资产评估研究

    刘敏;

    在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生态环境保护是铁路选线的重要考量,而生态资产评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将生态资产评估纳入到铁路建设项目选线中,通过科学量化生态经济价值、生态资源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环境保护理念深度参与铁路选线优化,更能从经济-生态双重维度提升选线方案的综合合理性。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铁路选线的现状,分析了铁路环保选线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生态资产评估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铁路环保选线中生态资产评估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为选线方案的比选增加生态考量,提高选线的科学性。

    2025年09期 No.390 128-13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长排距双绞吸船串联协同作业系统设计研究

    廖朝昶;

    针对单一绞吸挖泥船作业能力难以满足大规模航道疏浚工程需求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双绞吸船挖泥船串联作业系统。通过系统分析绞吸挖泥船输送排距特性,以最大化利用主绞吸船功率为目标,对主船和接力船的船载管系、排泥管系、接力船布置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了双绞吸挖泥船串联系统布置设计流程。研究确立了接力绞吸船最佳接力位置设置的数学模型及关键技术指标。工程实践表明,该串联系统在接力输送接驳点的设置中具有显著实效,主船负荷比可稳定维持在90%以上,为超长排距疏浚吹填工程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提升施工效率与实现节能降耗方面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2025年09期 No.390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全封闭声屏障鱼腹现浇箱梁移动模架的设计与施工

    王永;

    成达万高速铁路遂宁涪江特大桥城区段采用鱼腹式现浇箱梁,梁宽13.5 m,混凝土浇筑最大荷载1 307 t,紧邻运营达成铁路和居民区,作业空间受限,本套移动模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整体建模,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对结构进行了优化,采用了支腿平衡监测技术、底模折叠开合控制技术,在移动模架拼装过程中,采用桥下分结构拼装整体提升桥上组装技术,在桥下工作面极小情况下,实现了快速拼装。在移动模架预压过程中,采用预制块+水舱多级加卸载,精确模拟浇筑工况,通过变形监测为预拱度设置提供依据。通过对内模的内撑+对拉加固及浇筑顺序划分,防止内模移动和上浮,有效保证了结构尺寸。通过对预埋件的精准定位及控制,实现了全封闭声屏障基础预埋螺栓的位置准确,为全封闭声屏障骨架安装和吸声板安装创造有利条件,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136-14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大型立交连接既有高速公路阶段性施工保通方案研究

    张华健;

    伴随着全国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新建高速公路与既有高速公路交叉施工日益频繁,施工安全与交通保通的矛盾愈发突出。以云南省曲靖三宝至昆明清水高速公路(昆明段)北羊街互通枢纽立交工程施工为背景,针对上跨既有昆明东南绕城高速公路的施工难点,提出一套综合保通方案。通过分析既有高速公路车流量、施工环境影响及机械设备作业空间需求,结合多部门协同意见,优化施工阶段划分与交通管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阶段封闭车道、科学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合理规划施工时序,既能保障既有高速公路车辆正常通行,又能确保新建工程的施工安全与效率。本文提出的保通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铁接触网吊弦受力仿真测试装备方案设计

    柴正均;

    接触网吊弦是高速铁路架空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接触线与承力索之间力与振动的主要传递对象。传统的测试设备主要仅围绕振幅、频率、载荷三个参数进行了吊弦疲劳试验装置的设计,这些设计不能真实地反映吊弦的现场工况,也不能实现单独准确地控制影响吊弦疲劳寿命的参数的技术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接触网吊弦受力仿真测试设备,通过设置在固定装置的表面阵列分布多个夹持装置,使得测试设备内的测试环境更加仿真现实环境,进而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025年09期 No.390 145-14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桥梁工程

  • 基于激光点云的钢拱肋虚拟拼装技术

    陈进明;张志国;赵永兵;

    针对桥梁钢拱肋预装配过程缺少数字化检测技术支持、整体装配环节误差控制方案不足等问题,构建出一种基于激光点云的钢梁虚拟拼装关键技术体系。该体系结合大尺寸钢拱肋节段特点,设计采用标靶拼接的局部特征点云扫描方法,提取节段高精度点云数据并逆向建模,以实测模型与设计图纸构建的BIM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构件虚拟预拼装以及组装偏差。以白沟引河大桥工程为依托,开展钢拱肋三维激光扫描虚拟预拼装技术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识别钢拱肋节段加工误差与装配偏差,精准预估实际工程中的整体装配误差量值,为钢箱梁桥高精度装配提供了数字化技术支撑。

    2025年09期 No.390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收缩徐变效应对大跨变高度连续梁线形与应力的影响研究

    刘永;

    大跨变高度连续梁在施工阶段受到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导致桥梁线形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同时线形变化也引起结构应力变化,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和控制。以老山高架桥主桥为工程背景,采用桥梁有限元仿真技术,模拟大跨变高度连续梁桥全部施工流程,对不同施工阶段连续梁主梁线形及关键截面应力开展分析,研究施工过程中收缩徐变对桥梁建成后线形和应力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优化了施工控制方案。通过对理论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表明施工过程中全桥线形和应力控制良好,施工过程结构安全。

    2025年09期 No.390 152-15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复杂海况出海航道桥梁防撞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邬庆君;

    针对复杂海况出海航道桥梁防撞工程,以崖门大桥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等方法,系统开展防撞墩结构设计、深水基础施工、钢围堰工艺及防撞装置研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船桥碰撞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撞击力与结构响应;研发大直径钢管复合桩高精度沉放、超长混凝土泵送等施工技术;设计新型无封底钢围堰并验证其受力性能;提出复合型防撞装置设计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优化参数。研究成果为复杂海况桥梁防撞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显著提升桥梁抗船撞能力与施工效率,对同类工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9期 No.390 156-15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超重斜拉桥非对称转体施工结构力学响应及控制研究

    王宏涛;

    针对超重斜拉桥非对称转体施工中结构力学响应复杂、控制难度大的问题,以乐凯大街南延工程(145+240+110)m三跨连续子母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其母塔转体重量46 000 t、子塔35 000 t,需完成双向非对称转体施工。通过设计涵盖应力、变形、振动的全过程监测方案,揭示了转体施工中各部位力学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应力与振动呈先增后降趋势,在转体36 min时母塔悬臂端应力达13.2 MPa、振动0.13 m/s~2,变形呈缓增-加速-稳定的特征,60 min时母塔1/2跨变形5.7 mm。基于此构建监测-分析-调控闭环反馈控制体系,通过PLC同步控制转体角速度,精度0.01°/s、分级配重及辅助支撑,使控制后应力、变形、振动峰值分别降低18.4%~29.5%、44.8%~45.0%、33.6%~37.0%。

    2025年09期 No.390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磴口黄河特大桥钢管桩围堰力学响应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罗君义;

    为研究磴口黄河特大桥钢管桩围堰力学响应及参数敏感性,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钢管桩桩径、内支撑层数及水位高度条件下钢围堰的力学响应,并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各因素对钢管桩围堰力学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钢管桩围堰最大应力受钢管桩桩径、内支撑层数与水位高度综合影响,其中钢管桩桩径从0.6 m增至1.0 m时,测点3最大应力从195.03 MPa降至128.77 MPa,降幅约达33.9%,但减小幅度逐渐趋缓;内支撑层数从1层增至5层时,测点2最大应力由188.12 MPa降至118.83 MPa,总体降低36.8%,其中第3层之后下降幅度趋于饱和;而水位高度从3 m升至7 m时,测点1最大应力从111.87 MPa增至180.18 MPa,增幅高达61.1%,表现出更强的线性增长趋势;三者对应力影响的敏感性依次为钢管桩桩径大于内支撑层数大于水位高度,设计中应优先优化钢管桩桩径与内支撑层数配置,并高度重视高水位下结构安全性的保障与控制。

    2025年09期 No.390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不同连接方式对装配式双柱空心桥墩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周德镜;

    为了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和施工效率,预制装配式桥墩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预应力连接、钢筋直螺纹套筒连接和承插式连接三种连接方式对装配式双柱空心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连接方式对桥墩能量消耗、刚度退化及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连接方式对桥墩的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荷载增加的过程中,各模型的力学响应表现出不同的破坏模式和能量消耗特征。通过对比三种连接方式的刚度退化和残余位移,发现预应力连接模型具有较强的自复位能力,适用于需要良好恢复能力的工程。研究结果为装配式桥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09期 No.390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隧道/地下工程

  • 基于动态权重-改进二维云模型的TBM隧道塌方卡机风险评估

    张立龙;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西部高原隧道工程增多,TBM施工面临复杂岩体状况,塌方卡机风险威胁工程安全,准确评估该风险意义重大,能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减少损失。本研究以TBM隧道塌方卡机风险为对象,构建含地质、设计、施工、设备条件4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体系,明确风险分级标准;提出动态权重模型,综合多种特性克服传统权重计算缺陷,提出了基于云滴分布和云滴间距的改进二维云评估模型,将二者与传统的评估模型从最大隶属度、与混淆等级偏差两方面比较,得出基于云滴分布模型精度最高,相比于云滴间距模型与传统模型在最大隶属度及混淆偏差方面分别提高了23.80%、92.10%及2.6%、27.36%。最后以北疆供水二期工程某隧道段落为例,进行处置前后的风险评估,验证了动态权重-改进二维云模型可行有效。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类似工程的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

    2025年09期 No.390 175-179+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穿路口上跨运营地铁线的顶管施工安全技术研究

    顾伟;

    为解决顶管在穿越邻近既有构筑物时引发的安全与沉降问题,以杭州某市政提升改建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地下管线进行精确探测及管线专项迁改,保障了顶管施工安全与连续性;采用不同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二维与三维模型计算,分析顶管施工对运营地铁隧道的影响;顶管施工过程中采用试验段控制、低扰动推进、姿态精调、三线注浆、泥浆置换及后期补浆等技术措施,显著减小了地层扰动与结构变形风险;通过现场轨交自动化监测、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地表及既有地铁隧道变形值小,这表明在顶管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安全技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不仅提升了工程整体安全性,也为类似下穿路口上跨运营地铁线的顶管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180-183+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原隧道富水断层破碎带段突泥涌水分析及处治技术

    郭悦宝;

    针对某高原隧道1#斜井工区穿越断层破碎带突泥涌水灾害背景,详细分析了突泥涌水过程,结合TSP探测和红外探测对不良地质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对突泥涌水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全断面帷幕注浆的处治方案,结合P-Q-t曲线法、检查孔及注浆量对注浆效果进行评定。研究表明,围岩纵波速度/横波速度、泊松比增大,存在F2断层破碎带,掌子面前方探测范围内红外辐射场存在较大异常,围岩存在含水构造;围岩富水和断层破碎带是引发隧道突泥涌水的主要原因;3种评定结果均表明全断面帷幕注浆加固效果良好。这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2025年09期 No.390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土压盾构施工中注浆压力与土仓压力控制优化策略研究

    钱浩;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盾构法已成为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以深圳机场至大亚湾城际黄麻布站至石岩中心站区间隧道为例,通过对注浆压力和土仓压力的优化控制,提出针对不同地层特征的注浆压力调整策略。通过实时监测和灵活调整注浆压力,在强风化花岗岩层中设定为3.0 MPa,砂质黏性土层为2.5~3.0 MPa,有效保证了土体加固效果并减少了过高压力对盾构机的影响。同时,土仓压力的优化通过调整螺旋输送机转速,减少土仓压力波动,优化后的压力稳定在1.1~1.2 bar之间,提高了施工稳定性。通过优化螺旋输送机的控制,推进速度和推进压力这两个关键参数得到了显著改善。研究表明,注浆压力与土仓压力的优化控制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盾构施工的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隧道施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2025年09期 No.390 189-19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铁隧道CRD工法施工爆破振动效应及减震沟控制技术研究

    魏鑫;

    针对城市浅埋地铁隧道爆破施工引发的振动危害问题,以北京市肖家河站至西苑站区间硬岩段为工程背景,该段过渡断面采用CRD法分四部分开挖,以此来研究CRD工法爆破振动效应及减震沟控制技术研究。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系统分析导洞错距对爆破振速的影响规律,并探究减震沟深度、宽度及掌子面错距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结合现场实测,在爆心距13~45 m范围对桥梁、管线、民房振速进行监测,验证减震效能。结果表明:导洞错距优化可显著降低振速,错距增至20 m时,爆心距13 m处峰值振速降至1.66 mm/s,较10 m错距降低48%。减震沟深度由0.5 m增至2.0 m时,振速从5.8 mm/s降至3.7 mm/s,降幅36.2%;沟宽变化对振速影响微弱;掌子面错距增至10 m时,振速较2.5 m错距降低29.4%。采用减震沟后,关键测点振速平均降幅达70.5%。其中西苑北桥(爆心距13 m)振速从18.47 mm/s(逼近20 mm/s安全阈值)降至5.88 mm/s,降幅68.2%;民房区(爆心距28 m)振速从7.23 mm/s降至2.25 mm/s。研究成果通过优化导洞错距削弱应力波叠加效应,可为城市浅埋隧道安全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复合深基坑浅深同步施工技术研究

    谢玮珺;

    根据徐州地铁6号线换乘站,紫金路站与联络线围合区深基坑结构施工组织过程,针对复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复合深基坑施工效率低下的技术难题,创新提出“统一开挖+浅坑先行+深坑同步”的施工方法体系。通过建立三维动态施工模型,系统分析浅基坑先期结构施工与深基坑同步施作的协同机制;结合联络线围合区工程实践,验证了采取降水控制、实时监测与快速施工等技术保障措施下,浅基坑结构在深基坑开挖影响下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该技术使复合基坑施工周期缩短30%以上,沉降量控制在20 mm内,为城市地下综合体建设提供了新范式。

    2025年09期 No.390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四电工程

  • 接触网高功率激光除冰数值仿真研究

    刘维生;

    覆冰是影响接触网运行的重要因素,激光除冰以其优异的性能在除冰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了考察高功率激光对冰柱的作用情况,并为选取激光除冰的最佳参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实际激光除冰情况,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激光与冰柱相互作用的三维模型,对冰柱中瞬态温度场与应力场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激光辐照冰柱时,温度场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纵向温度升高速度明显快于横向;增大激光功率可提高除冰效率;光斑半径的变化影响能量密度和温度梯度,小光斑适合快速裂缝切割,大光斑适合大面积除冰;激光辐照初期热膨胀产生的应力显著。研究结果为优化激光参数以提高除冰效率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转体梁上跨既有线的接触网改造方案研究

    张弥;

    既有线接触网改造是铁路扩能工程的核心难点之一。以广湛铁路新建广珠京广联络线上跨既有线接触网改造工程为例,针对为配合上跨既有线接触网的转体梁施工,接触网同步改造存在天窗点协同、多专业联动方面技术难点,结合接触网迁移改造实际进行任务分解,以任务确定专业小组的分工及工艺流程,提出了一种施工方案模块化、施工过程条理化的改造方案,通过天窗点协同作业,接触网改造方案的安全高效实施,探讨新建联络线转体梁上跨既有线时接触网改造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可复用的技术参考。

    2025年09期 No.390 209-212+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其他

  • 海上超大型单桩基础套笼施工技术研究

    荣凯;

    以北方海域某海上风电项目为背景,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海上风电工程、钢结构圈梁加工制作及海上桥梁桩基工程的海上超大型单桩基础套笼施工方法。该技术通过采用方钢管整体煨弯替代传统钢板焊接方式,减少现场焊接工作量,提升外观质量;利用外加阴极电流设备取代外挂牺牲阳极块,减轻套笼重量,减少环境污染;采用立式装船运输和一钩吊装技术,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可减少现场焊接工作量约35%,降低防腐材料用量40%,提高吊装效率50%,单项目节约成本430万元,为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价值。

    2025年09期 No.390 213-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